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的特点
悬赏:50积分 结束时间:2008-2-13 12:40
贝多芬的一些著名曲子的特点 像《月光奏鸣曲》、《命运交响曲》、《欢乐颂》、 《第九交响曲》等 比如说:《月光曲》的喜怒无常 等等 急用!用来写作文的! 
提问者:  浏览数:1119次
采纳答案
贝多芬《月光奏鸣曲》的版本及作品特点 巩成国 版本一: 德国大诗人路德维希·莱尔什塔勃,在听了贝多芬的《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》后,诗兴大发。于是在一家非常有名的音乐杂志上,发表了他富有诗情画意的感想:乐曲的第一乐章,使他联想起“瑞士的疏森湖上闪耀的月光倒影,像在湖面上荡漾的小船”。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奏鸣曲,加上路德维希·莱尔什塔勃诗意般的解读,使作品在音乐爱好者中广泛传播,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。 版本二: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,贝多芬悠闲地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。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熟悉的钢琴声,弹的正是自己的一首奏鸣曲。贝多芬随着琴声,走到一幢破旧小屋前,往里面一看,一个双目失明的少女,正在一架破旧的钢琴上弹奏,旁边坐着一个男子在蜡烛下做鞋。贝多芬看到这种孤清却散发着温馨的画面,忍不住推门而进。见有人进屋,男子忙起身与贝多芬打招呼,介绍说:“这是我的妹妹,爱弹钢琴,常听贵族们弹奏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钢琴曲,现在弹奏的曲目,都是她自己边听、边记、边学的”。贝多芬听了这番话,感动万分。恰巧此时,一阵风吹灭了烛火,房间里只剩下从窗外照射进来的月色,小屋笼罩在银白色里,伴着琴声,小屋充满诗情画意。贝多芬在银色月光的启发下,即兴创作了这首《月光奏鸣曲》。 版本三: 在德国,也有人称此曲为“园亭”奏鸣曲。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,显然,这样的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来讲,也同样是不确切的。这首曲子所表达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,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。 版本四: 《贝多芬传》的作者泰厄(1817—1897)说第一乐章是“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”,这比“月光”和“园亭”恰当一些。 关于贝多芬的《月光奏鸣曲》的不同传说,显现出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,也正如人们常说的“一百个人有一百哈姆雷特”。欣赏音乐,还是用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为好。 现在,我们还是看一下公认的《月光奏鸣曲》的创作版本: 版本五: 贝多芬的《月光奏鸣曲》原名《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》,创作于1801年,题献给他的第一个恋人——朱丽叶·琪察尔迪。贝多芬与朱丽叶是在布伦斯维克家相识的,朱丽叶当时年方15岁,是贝多芬的学生。贝多芬对这位魅力十足的少女十分倾心,投入了很多感情和时间。1801年11月16日,贝多芬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:“我内心的变化是因为这个小女孩。她爱着我,我也爱着她。幸福就这样降临在我身上,我心里产生了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感觉,这可以说是生平第一次。但是很遗憾,我们身份不同”。也许就是因为身份的悬殊,他们的恋爱没有美好的结局。贝多芬失去所爱并患了耳病,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这种极度痛苦和挫败的心情。 贝多芬把这部作品标为“幻想式的奏鸣曲风格”。罗曼·罗兰说:“幻想维持得不久,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心境的反映”。 对《月光奏鸣曲》的分析: 第一乐章,慢板,三部曲式。表现的情感极其丰富,有冥想的柔情,悲伤的吟诵,也有克制着的冲动和阴暗的预感。 第二乐章,小快板,复三部曲式。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“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”。幽雅轻盈的音调,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照,好像是瞬息间留下温存的微笑。 第三乐章,激动的快板,奏鸣曲式。虽然在音调上与前一乐章有紧密的联系,但表达的情感则迥然不同。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止的沸腾和爆发,犹如激烈的狂怒,又好像是连连的跺脚声。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。结束部中连续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,表现了热情的冲动和坚强的意志。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,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激烈。在尾声中,沸腾的热情达到了顶点时,突然沉寂下来;但汹涌澎湃的心潮并没有就此平静,而是在作最后的冲刺。 俄国钢琴家安东·鲁宾斯坦非常反对用“月光”来解释这个曲子。他说:“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冥想、沉思、安静的,总之,是柔和光明的情绪。《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》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,完全是悲剧性的(用小调来暗示),是布满乌云的天空,是阴郁的情绪。末乐章是狂暴的、激烈的,表现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。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有一瞬间的月光感觉。” 俄国音乐学家乌辽贝舍夫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“沉痛的悲哀”,好比“垂灭之火”。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,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,也许和事实不符。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,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。他在回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,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,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。他在听安东·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:“……从远处、远处,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。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,充满了无限的愁思;另一些是沉思的,充满阴暗的预兆……”严格地说,乐曲的标题与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。但是,这首钢琴奏鸣曲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。正如乌辽贝舍夫所说:“不论音乐家还是门外汉都同样喜爱它。只要世间还存在着能聆听的耳朵、能爱能愁的心灵,人们就会一直喜爱它”。 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的曲作者之一陈刚,在他的《黑色浪漫曲》一书中,有一篇随笔谈到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与《月光奏鸣曲》的趣话。据说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梅兰芳先生定居在香港,当时梅兰芳先生的一位美国朋友,正筹办一场圣诞晚会,特意邀请梅兰芳先生出演一个节目。节目是由一位美国舞蹈演员和梅兰芳先生一起跳《嫦娥奔月》中的“水袖舞”,但不能用京剧音乐伴奏,而是要用贝多芬的《月光奏鸣曲》。“这真是个难题呀”?梅兰芳先生听《月光奏鸣曲》的过程,从摇头到点头,从皱眉到开颜,最后拍案而起说:“懂了,懂了,我可以跳了”!梅兰芳先生接着说:“听懂了节奏,找到了拍子,步子自然就跟上了”。音乐与舞蹈本身就是一对姊妹艺术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音乐无国界。我国古书《毛诗序》云: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,言之不足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,咏歌之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”。这是我们古人对音乐和舞蹈的关系的著名论述。这里强调的是音乐和舞蹈之间自然融洽、密不可分、相互依存。 关于表现“月光”的钢琴曲,的确有一首,它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早期代表作品《贝加马斯卡组曲》中的第三曲《月光》,又名《明月之光》。该部作品由德彪西创作于1890年,1905年进行了修订。“贝加马斯卡”为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曲调,德彪西曾经在意大利的罗马留学,游历了风光秀丽的贝加摩地区,《贝加马斯卡组曲》就是根据这一印象而创作。其中,《月光》在构思上还可能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的影响。在这首钢琴曲里,德彪西采用了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织体,着重描绘了月光幽静的景色,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。由于这首钢琴曲的旋律优美而富于歌唱性,后来又改编成管弦乐曲和小提琴、长笛等乐曲。 贝九我最近一直在听 公认的它的第四乐章是最具有意义的 贝九又称合唱交响曲 在经过3个乐章的漫长等待后 终于迎来了欢乐 在男低音 男高音 女中音 女高音和合唱队的演唱下 真的是感觉在抚摸你的灵魂 带你一同走向未来 贝九本来就有世界大同之意 人们都是兄弟 欢乐颂采用的是席勒的诗 反正建议你去听一听 多听几遍 一遍是不够的 写作文 如果能亲自听一听 那么得到的好处是不止一点点的 真的
第1个回答者:马建华  2008-02-13
您回答即可得5个积分奖励,被采纳则可得50个悬赏积分。
验证码:
*:内容换行用 Shift+Enter  
您还可以帮助解决下面问题...
  • 暂无相关记录.
问吧提问诀窍
礼品兑换公告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声明 | 隐私保护 |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| 网络用户服务 | 友情链接